干招商,永远绕不开“人”。
招商的天敌是“资源”,由于没有标准化“拓客”模式,“人”就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。
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,比抵达更重要的是同行。
独行者速,众行者远。一群人结伴同行,走得既快又远。
人脉是资源,平台是渠道,“链接”着项目。所以说,招商“练好圈子、用好渠道、抓好干部”,缺一不可。
练好圈层是底层基础
招商人脉,不在于认识多少人,而在于“社交圈”传递信息的实效与价值。
这意味着,通过信息和人脉集合,“练好圈层”来弥补资源短板。从圈子里,获得信息与资源,你的下一个项目,从“混圈子”开始。
混什么样的圈子?
信息畅通,对招商人员而言至关重要。
不同地域、级别的招商人,客户与资源的积累自然不同。尤其,沿海地区的招商引资,获得信息早、资源广、人脉多。
这样一来,项目“情报”来得快,招商“信息战”就打得响。
招商渠道单一,缺乏招商线索,抱团招商成为最有效的招商方式之一。
多个区域抱团发展,共建队伍、共享资源、共同举办招商活动。
川渝两地开启产业协同招商,两地联合对外推介,如果洽谈到当地不具备条件,无法落地的项目,会主动推荐给对方。
在招商人在与企业交流时,不妨多问一句:有没有企业家朋友介绍。一般“老油条”,都懂得挖掘、开发客户。
每一位客户,都有人际网络。这背后拥有企业资源、同行老板、上下游供应商,能够为招商人提供信息线索。
反之,在招商过程中,企业经常问一个问题:园区入驻了哪些企业?
不得不说,园区有企业“中意”的邻居,自然是加分项。当招不动、说服不了企业时,不妨从企业的同行入手,考虑一起招,抱团引进来。
换句话说,洽谈企业时,是拓展圈层人脉的最佳机会。
用好渠道是核心关键
每一位客商,都是一个产业链的节点,大多数都是上下游供应商。把握好第一个商,扩展后面的商,这是一个关键的招商渠道。
如今,招商引资中传统的“身份优惠”、“区域优惠”已过时,也不一定适合任何项目。而率先打前战的企业,通过“现身说法”,更能起到正面宣传的作用。
其中,有些企业来本地投资,整体上觉得市场、投资环境不错,就邀请身边上下游前来投资,这样容易得到附和。
无论地方组团招商,是放片子、念稿子、摆位子、站台子、碰杯子的“五子招商法”,还是小分队外出“捉麻雀”式招商,都会耗费大量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和精力,并且难以奏效。
但企业“以商招商”,面对同样的市场主体,可谓是气息相通,自然更能提高招商成功率。
比如,一个企业家的“朋友圈”,都是在福建做轻工生产的老板,见面时将成本效益一匡算,就可以决定是否投资经营了。
企业考虑“沉没成本”的同时,更在乎生产效率的提高,不再愿意花更多的资金在征地拆迁、厂房修建方面,可以直接“拎包入住”标准厂房,成为企业青睐的投资方式。
真正谈项目的人,会选择、会进圈、会借力,这样总会遇见符合你的项目。 【招商网络招商端】为了让招商工作提质增效,打通了项目对接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直接打电话找企业。其中,进行单位认证,让企业认识你、找到你,联系你,平均对接4家企业。
“不是一家人,不进一家门”。在专属区域的渠道里,招商同仁共同研讨、一起碰撞、相互渗透,相信属于你的项目总会到来。
扫描图片 添加群主
抓好干部是顶层建设
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。
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怎么样,跟领头羊的水平高低密切相关。一旦,某地官员调整,坊间的声音是期盼来一位能干事、干成事的官。
山东一位省委常委提到,看过五遍《亮剑》,希望干部队伍具有“狭路相逢勇者胜”的气概与作为。
“李云龙”是名副其实的勇者,这个“勇”就体现在讲原则讲担当,而不是唯唯诺诺,事事无主见。在一些危急时刻的决断,是基于瞬息万变的形势作出的,并没有遵从既定的决策。
同样,招商引资的过程中,也会遇到瞬息万变的时刻,需要招商干部能像李云龙一样“狭路相逢勇者胜”。
热情要有,结果也要在。
所以,招商引资从顶层建设,遵循“一个必须干成”的使命感。
咬着牙,也要干成,该落地的落地,该超前的超前。
之前有人说,南方干部遇到新矛盾、新问题“向前看”,用创新的思维寻找解决办法。
而北方干部,遇到新矛盾新问题习惯于“向后看”,看有没有成规惯例可循、有没有现成经验可用。
确实是,多能干得“一把手”,招多大的项目,一点没错。
安徽省长王清宪与企业家,举行“工作会谈”的频次非常高。
如果按此推算的话,在最近这一个月,他至少见了七八十位企业家。
今年7月份,央视曾公布了一个数字。2021年这一年,王清宪前前后后一共见了2000多位企业家。
他有一句名言广为流传:我读得懂企业,读得懂企业家。
9月15日,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仪式举行。
总理通过视频巡视了5个项目。全国一共5个,安徽就占了3个。
巡视了安徽华米科技公司、安徽爱意果园孵化空间、合肥心之声科技公司的双创项目。
不得不说,安徽读得懂企业,企业也读得懂安徽。
于是,共赢。
来源:招商网络
展开